
销售热线:招商QQ
联 系 人:客服QQ-
娱乐网址:www..com
集团邮箱:@qq.com
12月5日,杜邦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市消费者越来越了解并接受绿色产品。70%接受调查的消费者相信绿色产品具有名副其实的环保功能。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绿色产品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或将有助于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项全称为“杜邦中国绿色生活调查:消费者对于生物基产品的认识及使用”的调查中,杜邦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极有可能购买由对环境有益的生物基原料制作的服装、个人护理产品、个人卫生产品及家用产品。虽然只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或比较熟悉绿色产品,但大部分城市消费者对产品的环保认定标准表示认可,并认为生物基产品符合这个标准。
杜邦工业生物科技业务部门副总裁兼全球销售及应用总监许京怀介绍说,生物基产品是指全部或大部分由生物原料、可再生农业原料、林业原材料制成的商业或工业产品。一般来讲,生物基产品不含有人工合成成分,而且可以进行生物降解。自从生物基原料(如酶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石油化工原料,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依赖性就大为降低了。而且,酶在纺织品、服装等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助于降低能源及水资源的消耗。
“在中国广泛推广使用生物基产品还可帮助降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推动制造业进入绿色制造的新时代”,许京怀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美国农业部推出了生物优先计划来鼓励民众购买及使用生物基产品,目前在北美市场已有约2万余种产品是由生物基原料制成的。
世界经济论坛委托丹麦诺维信、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和杜邦共同调研撰写的《工业化生物提炼技术的未来》这一报告预计,到2020年,生物基产品将在全球创造150亿美元的年收入。杜邦方面认为,中国商业及工业产品生物基原料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农业部生物优先计划负责人RonBuckhalt表示:“中国如美国一样,正面临着极大的机会来开发和推广使用生物基原料制成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减少石油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并能有效管理碳循环,进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一部分。”
杜邦大中国区总裁苏孝世表示,杜邦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环保目标,现在不再局限于减少内部碳排放,还包括投资研发降低环境影响的产品并靠其增加收入等目标。这些目标与企业业务增长紧密相关。苏孝世告诉记者,杜邦通过研发技术和先进材料来助力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我们与中国的尚德、英利等太阳能企业有着密切的技术合作”,他说。
12月5日,杜邦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城市消费者越来越了解并接受绿色产品。70%接受调查的消费者相信绿色产品具有名副其实的环保功能。调查结果也反映了绿色产品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市场拥有巨大潜力,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或将有助于中国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项全称为“杜邦中国绿色生活调查:消费者对于生物基产品的认识及使用”的调查中,杜邦发现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极有可能购买由对环境有益的生物基原料制作的服装、个人护理产品、个人卫生产品及家用产品。虽然只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或比较熟悉绿色产品,但大部分城市消费者对产品的环保认定标准表示认可,并认为生物基产品符合这个标准。
杜邦工业生物科技业务部门副总裁兼全球销售及应用总监许京怀介绍说,生物基产品是指全部或大部分由生物原料、可再生农业原料、林业原材料制成的商业或工业产品。一般来讲,生物基产品不含有人工合成成分,而且可以进行生物降解。自从生物基原料(如酶类)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石油化工原料,人类对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依赖性就大为降低了。而且,酶在纺织品、服装等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也有助于降低能源及水资源的消耗。
“在中国广泛推广使用生物基产品还可帮助降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推动制造业进入绿色制造的新时代”,许京怀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美国农业部推出了生物优先计划来鼓励民众购买及使用生物基产品,目前在北美市场已有约2万余种产品是由生物基原料制成的。
世界经济论坛委托丹麦诺维信、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和杜邦共同调研撰写的《工业化生物提炼技术的未来》这一报告预计,到2020年,生物基产品将在全球创造150亿美元的年收入。杜邦方面认为,中国商业及工业产品生物基原料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美国农业部生物优先计划负责人RonBuckhalt表示:“中国如美国一样,正面临着极大的机会来开发和推广使用生物基原料制成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减少石油消耗、提高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并能有效管理碳循环,进而减轻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已成为国家节能环保战略的一部分。”
杜邦大中国区总裁苏孝世表示,杜邦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自己的环保目标,现在不再局限于减少内部碳排放,还包括投资研发降低环境影响的产品并靠其增加收入等目标。这些目标与企业业务增长紧密相关。苏孝世告诉记者,杜邦通过研发技术和先进材料来助力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我们与中国的尚德、英利等太阳能企业有着密切的技术合作”,他说。